博文

追逐

图片
熬夜 试问,谁又不知道熬夜不好,伤身? 除了节假日,一天忙碌下来,往往空闲的时间就是那宁静的深夜。 卸下工作包袱,躺平在床上,我划着手机视频,试图找回自己喜欢的独处时间。 但是,后遗症也异常明显。 隔日,我带着惺忪的模样上班,日复一日。 时光 曾在小学作文里写着“时光如白驹过隙,一晃眼,就过去了。”, 但切身体会到的是现在的自己。或许,年龄越大,我们觉得留在世上的时光越来越少。 走到了三十五岁这个关卡,我才察觉我走过了人生的四分之一。 剩下的岁月已经在倒数,内心的局促油然而生。 每一天上班,每一天下班,又一个天亮,我却完全捉不住时间。 我害怕,我没好好地活着每一天,而只是徒然地路过。 我害怕留下遗憾。 忘了 活着活着,真的太容易忘记了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。 见识了世俗的欲望,为了证明自己的不平凡,我们往往盲目地把一切的时间与精力,投入其中。 但是,回首一望,这并非我想要的。 曾经的坚持,在最后的落幕,只是一笑置之。 在这人生旅途,我们得不断提醒自己,再忙碌,也要在快乐与戏耍中度过。 躺平 不知道何时开始,网络小说不再是热血正义,而开始了自爽的二次元。故事的开始就是主角去到全新的世界,带着万能的系统奖励,开始了打脸的旅途。潜意识中,人们或许觉得自己再努力,也无法推翻资本世界,只能过着糊糊涂涂的一生。 躺平文化,与其说是新的潮流,正确来说就只是以前富二代的生活方式被平民化。他们不需要努力,就只想着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。 但是,人若没有梦想,和咸鱼又有什么分别? 笔者的话 或许,我是个迷途的诗人,但却依旧惦记着诗,与远方。

未来

岁月不留人 看着一批又一批的新生药剂师,我已经步入一种麻木的状态,完全记不清他们每个人的名字。做不完的工作,以及短暂的相处,很难让我与他们建立起基本的同事关系。 时光荏苒,我已经工作十年,不再是刚出茅庐的小白。曾经何时,我也曾拥有相对扎实的医药知识基础,但却不善于实际应用;我也曾渴望知识,想尽可能地成为一名万能的好药剂师。回首看来,我做到了吗? 安乐于每天的日常工作,我已经失去尝试挑战的勇气。对一些条条文文的规矩,我也选择了妥协。对于一些基于陈旧惯例的糟糕政策,我选择小声斥责,希望自己能在身居高位时做出改变。步入电子化的时代,为什么审计标准仍然强迫我们打印出大量系统内储存的文件?很讽刺的,我们一边在努力不给病人塑料袋以保护环境,但却为了审计目的,一边无情地砍伐树木打印那些毫无用处的文件。是的,年轻一辈的药剂师向往简单化的电子形式,而不是一堆堆的纸质文件。 N年后,我们或许会成为被讨伐的那一群老一辈;我们一直述说着我们其实应该如此如此,而不顺势应变。所以,我得不断地警惕自己,得在墨守成规与开明改变间选择个平衡,一切得回到最初的目的。一切过于拘谨的细化控制与监管是多余,还是真的至关重要? 病态的社会 不知不觉,我们的社会疯了。 在大马,“网红”二字令人联想到的往往都是一些比较贬义的词汇。小学时,我们学着人得天天向上,得乐善好施。但是,如今,新闻媒体天天报导的不是一些人默默努力的耕耘,而是一些做着违背社会常识,博取社会议论的路人。这些完全没有营养的内容被写成了社会热议与关心的连续剧。 遵循着有需求必有供应的准则,年轻一辈会极端地选择一个扭曲社会价值观的不归路。在内心里,他们会反问,倘若可以被关注,可以赚钱,被骂又怎样。反之,这一群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的社会就只是想拥有一个批评发泄的出口。 我曾想,或许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还是不错的,至少没有人会极端地做一些傻事来得到关注。所以,对于这些所谓的网红,我是感冒的,想冒昧地问一句:“他们到底干了什么好事,值得你去关注,他们对社会又带来了什么发展与贡献?” 笔者的话 未来,从来都不专属于任何一个年代的人,不管是90后,还是00后。在时间长流下,我们只是很小很小的浪花。当一代人离去,下一代人就会接棒,后接着离开,周而复始。 潮流是个圈圈,我们是群不甘服输的一份子,一直想活出不一样的模样,但却活生生地回到了过去。 在安乐的时代,我们从三餐只...

人生

图片
平凡之路 哥哥问我,人活到了中年,我们依旧一事无成,过着一个很平凡的生活。我们没有奢华的房子豪车,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,一天过着,算着一天。 我点了点头,反问道,人生本不就是如此吗? 年幼的时候,爸爸总在出门前,握着我们的手,说努力读书,将来做个成功人士。听着摩托的引擎声,他又出去努力了。 追根究底,我们会之所以觉得自己是特别的,可能是因为考试成绩出众,后在国外大学深造,又去了不少地方旅游。走过大山,与田野之后,我们却还是回到了人生的平凡点,开始忙碌工作。 我们或许猜到了开始,但却遗落了结局。 工作 工作结束,夜幕已经降临,看着闪烁的星星,我仿佛从轰轰烈烈的战场,带伤走出。和同事道别后,世界仿佛就慢慢地安静了下来,一时间有着一份孤单感来袭。 或许,内心都向往着一份归属感。我们想明白自己为了什么而累,而谁又牵挂着我们。 前几日,我与许久不见的大学室友聊上了话。他说,再工作一两年,一个人活着的退休金就已经存够了。 我好奇地问道,这么快,房子与车都购买了吗? 他说,我还租着房间,比起供屋子,这更划算。而且,没有结婚生子,就省了许多钱。孩子的养育费本就是人一生中最高的消费。 我笑了笑,那么,退休,不工作了,我们该做些什么。 他点了点头道,这又仿佛回到大学时,我们考完了大考,一时间仿佛失去了人生目标,失去了奋斗的方向。 我笑了笑道,那么,我们还是继续工作吧! 这一刻,我才发现,我是热爱工作的。 旅游 远途旅行仿佛在疫情封锁后成了童话故事。 工作一段时间后,我们都会向往着旅行,一边走马看花,一边休息充电。但是,在旅行的结束时,我们却发现自己比去旅行前更加身心疲累。 或许,旅行是一个发泄自己私欲的出口,把平时不舍得花的钱都花了。土生土长的我们或许不熟悉自己附近的景区、高级餐馆,但是却已经浩浩荡荡地奔向远方。我们不断催眠自己,机票都买了,人都来了,再不好好享受一番,难道再来个旧地重游吗?该花的钱,就不省了。 或许,旅行是我们逃避生活负担的避难所,一切必须处理的事情都以我在假期推卸掉。但是,我们都知道,旅行结束后,面对这一窝蜂问题的,还是我们。 或许,旅行就只是人生的一道不一样的景观,在我们平日工作的生活加上个点缀。 吃 婆婆时常说,爸爸年少的时候,家庭很穷,如今他老了,有了钱,想吃些食物,却有了糖尿病的顾虑。人活着还有多少意思? 已经好一阵子,不少同事都是一周四天过夜麦片。看着那清淡...

意外

图片
手掌心 在一个值夜班后的早晨,我拖着累垮的身子,一心想快点回家。或许过于自信,神经短路的状态下,我的车边撞上了停车场拐角处的墙壁,只听到碰的一声,结局就好像已经注定。我的小黄车受伤了。 那一刻的我,除了懊悔,还是懊悔。为什么明明心神不安,我却不停下脚步,反之果决地踩下油门。如今,我得承受尝试后的结果。 那一整日,我在睡床上胡思乱想。为什么我当天值夜班?为什么我不走下来确定?为什么我如此冲动?为什么我赶着回家?为什么我如此不小心? 每一次路过小黄车时,我都不自禁地蹲下身子查看伤情,而内心就再痛宰一次。 婆婆说,事情发生了,人没有受伤就好,就当作破财消灾。 是的,没有人不明白,懊悔改变不了昨天,但是道理终究是道理,而我听不进去。 最后,小黄车被送去涂漆,疤痕也成为了过去。 爸爸说,车做了一些补妆,就像意外没有发生过一样。 所以,这故事的结尾教会你了什么? 那就是,有没有受过伤,你未必一眼看见。 那么,你觉得故事就此结束了吗? 当然没有。 在它接下来的生涯,小黄车的车后就被一辆汽车强吻了一次。 这就像爸爸说的,车在路上跑,虽然我们都不是故意,但也难免会有一些擦伤。 万有引力 不知道何时开始,我总觉得一些意外是有前兆的,就好像我们会想着某件事,过后,不好的事情就会发生。 记得有一阵子,我在思考,若发生意外,我不幸困在车里,我得用上多大的力气才可以一拳击碎车窗。下班回家的时候,我就发现我车后窗口的玻璃被击裂了。凶手应该是被割草机击飞的石子,因为没有发生任何财物损失。当然,接下来,我的钱包大暴血了一顿。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吗?这巧合,太恐怖了! 现实是许多我们胡思乱想的事情都没有发生,而有时候一些最糟的情况都是我们之前预判及想好如何处理的。 不幸 一旦一些不幸的事情发生,我们总会说,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。我们意识中的最糟糕日子就只能是这个模样。 但随着年龄的成长,我相继地意识到意外可以发生到很措不及防。 在做完晚班的回家路上,一辆车冒然地撞到我的汽车,后迅速逃之夭夭,留下一脸茫然、无辜的我。 上个月,听到同事像往日一样上班,但是摩托车爆胎,肺骨断了几根,到现在还没有康复。同事的表姐生小孩本是喜事,但却流血不止,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抢救。 或许,我们很多时候都活于幸福,太过乐观,所以总被现实打脸。 笔者的话 更多的不幸是没有味道的,甚至可能一点前兆都没有。 吃着新年家庭聚餐,婆...

出门

逃跑 靠在飞机窗口,我在想,旅行或许就是从自己工作忙碌的地方,逃跑到别人忙碌的地方。在自己朝九晚五的固定作息,我们想给自己一个不同的生活方式,让自己觉得我其实也活得很精彩。到了香港,我走在旧楼区的街道上,看着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人群,我心想,每个人的生活其实也没离开过柴米油盐酱醋,都不容易。 往往,旅行前的想象是自由与飞翔。现实,却是我和平日工作的时间一样早起,而且走上万步,迟迟回到酒店休息。一趟下来,我们其实更加身心疲劳。在雷日当空下,我爬着山,感受着自己的气喘息息,我特有想回家的冲头。我是冷气室内的一根蜡烛,受不了太阳的热情。 所以,我个人建议旅行若不是以悠闲为主,就尽量不要超过七天。在旅行的兴奋感消失后,你会埋怨这场集训营, 开始向往在酒店赖床不起的舒坦。 开支 每个城市或许有自己的人文历史,但是听再多的导游解说,我们也是左耳进,右耳出。不到一个学期,我们就忘个精光。 一趟旅行总结下来,不外乎是一路拍照,一路吃睡。俗人也说,上车睡觉,停车撒尿,下车拍照,回家睡觉,第二天一问,什么都不知道。 旅行的一切仿佛轮回,照片不外乎高山流水、钢骨水泥,与不俊美的我们。 随着年龄,见识过山与大海、高楼与夕阳,旅行的新奇感减少,不复年少时的热忱。我不会想在天未亮,跑到海边看日出。 被生活磨平的我们会反思,出门一趟旅行花走的几千块钱都可以买上许多平日生活的奢侈品。 笔者的话 这几年,我们会遇上周末连假。看着朋友在社交媒体的分享,我曾向往这些短途旅行,来个说走就走的自驾游。直到某日,我们一家在某个连假的周末去远访在柔佛的大哥,我才知道塞车的恐怖。原本三小时的旅途成了六七小时,坐在车子的家人们都身心疲累。一切想象中的美好碎到无法收拾。呆在家,划着手机,不来得更舒服自在?

悦恩

图片
小龙女 2024年10月1日傍晚,哥哥冒然地在群组上写道,大嫂来红,入院观察,小孩可能明天出生。我们全家人都很期待,但愿一切顺利。但是,到了隔早,我们迟迟都没有收到哥哥的下文,心想会不会是虚惊一场。 一直到下午四时半,哥哥写上,宝宝诞生,母子平安。原来,大嫂忍了很久的疼痛,依然无法自然生产,所以紧急被推进手术室剖腹接生。就这样,所有家人的辈分升级了,大嫂成了新手妈妈,哥哥成了父亲,妈妈成了婆婆。但是,悦恩啊,我们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,第一次当人子女,而我也是第一次当二叔,所以往后请多多指教。 隔早,哥哥寄了一张悦恩张开双眼看这世界的照片。爸爸看了,笑道,你看我孙女没有像你们小时候就只懂得一直睡,是个聪慧的小孩。 因为比预期提早两星期诞生,我们临时决定在同一个周日,远下柔佛探访哥哥一家。四小时的车程后,我们终于看见了我们家庭的新成员。悦恩的身子被布紧紧抱着,像个肉粽。哥哥说,婴儿刚刚出生,还没有适应四肢,有时候还会被自己的双手吓到。 一旁的婆婆一直叮咛,不要乱抱小孩子,骨头还未定型,要特别小心。我紧张地呆在一旁,看着她安详地躺着。 不到半小时,我们一家人又匆匆离开,不想添乱。大嫂与亲家母的疲倦是有目共睹的。临走前,妈妈劝着大嫂,刚动完手术,要好好休息,若有什么,就吩咐哥哥去做。 三个月 悦恩出生后的三个月,哥哥与大嫂终于带她回到我们老家,虽然婆婆一直说,孩子太小,就不要舟车劳顿。尽管如此,我们一家都还是很高心看到这小生命在健康成长。比较起第一次见面的时候,她大了一圈,就像老家人说的,一夜长一寸。 每几小时,大嫂就要喂她吃奶,后她又昏昏入睡,没有大吵大闹,算是个文静的小女孩。有时候,她突然哭泣,搞不清原因,哥哥就会抱着她走路,企图给予她满满的安全感。当我们第一次在外面餐馆吃的时候,她也没像别家的小孩哭闹,爸爸一脸自豪。 婆婆说,婴儿是最幸福,最自在的时期,吃了就睡,睡了又吃,无忧无虑。长大了,她就要忙着读书考试,过后步入社会工作,赚钱养家。人的一生,我们都要面对不同压力。 看着大嫂与哥哥忙前忙后,喂奶、换尿布、抹身,我深深体会到作父母的不易。一整天忙碌下来,他们都没剩多少精力与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。哥哥说,同事都劝他说,若还有什么事情想做,就趁孩子未出生,赶快去做,不然以后就不再空闲了。 四个月 适逢农历新年,哥哥又带着悦恩回到老家。 下了班回到家,我抓起她,说道,我要...

落幕

图片
电影院 在小时候,去肯德基吃一餐,看一场电影,买一套新衣服,简直是一年一度的奢侈享受,往往只会是农历新年时的戏码。 如今,生活品质的提高让肯德基可以是日常生活的一顿快餐。智能手机的普及化,更让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上一部网络短剧,甚至电影。超高清电视的推出更间接秒杀了电影院在视觉与听觉上的优势。再者,近期的电影也走着下坡路,无法引起大众的关注与讨论,就连曾经风靡一时的复仇者系列电影也只剩下满满的特效,失去了剧情的创新。再加上经济不景气的影响,许多观众只选择在春节时看上一部电影,打发时间。 当然,近期的哪吒2与黄子华主演的电影(如饭戏攻心、毒舌大状、破地狱)还是比较有观赏性的。然而,当这些电影下映后,电影院有会再次沦落到门可罗雀的处境。 说句实话,我也不希望电影院慢慢地走进历史的一部分,但情势所逼。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,俗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(AI),是项革命性的科技,犹如网际网络的推出。网络的普及化与提速,不仅仅只是让我们可以更快速地下载一份文件,但是其也造就了无限可能,如短视频分享(如抖音)、在线直播销售、实时GPS导航和即时通讯。 如今,我们走到了人工智能的分岔路口,有些人担忧它会如电影情节毁灭人类文明,而大部分人觉得我们要学习善用它。储备上无数数据,人工智能仿佛无所不知。轻轻的几个敲键,等几分钟,一份答案就编写完毕,虽然可能是满口胡言。今日,它也可以快速地修改图片到不同风格, 甚至制造动画,或编写代码。任何软件或器具都开始与人工智能互动,如智能写作、智能驾驶、智能交通灯、智能诊断。 在不久的将来,本该服务人群的人工智能将一步一步地取代人类的劳动力,让我们越来越没有就业机会。在资本主义的支配下,智能驾驶将逐步普及化,甚至完全掌控出租车的命脉。这世上,有哪一位不懂得累、不会生病、且二十四小时待命的员工?人工智能的知识储备也在攻略着白领阶级的饭碗。对于基本的回答或者简单的资料整理,它完全游刃有余。目前为止,它还未取代专家,但是这日子真的是遥不可及吗?随着新一辈诞生于利用这些人工智能来快速地寻求答案,而不再翻阅资料来自行判断,将逐渐失去个人观点与创造力。我们真的能永远地走在人工智能的前端吗? 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一句担忧,而停止发展人工智能。所以,我们只能拭目以待。 笔者的话 上有“人生有多少个十年”,下有“谁又知道十年后会发生什么”。套阿嬷...